星期二, 8月 14, 2007

失散五十年

再談[榮歸], 這齣電視劇亞視就讓[他]在無聲息中大結局了, 這個收視反應是意料中事. 首先港人有固定收視的慣性, 其次亞視的宣傳功略一向不敢恭維; 最重要的是港人喜歡恩怨情仇, 勾心鬥角的劇情, 對於[家國情]不容易產生共鳴. [國以民為本]這種[國家觀念]對於我們飲殖民地奶水長大的一代確實是個好陌生的名字; 再者我等這幸福的一代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 亦難想像父子, 兄弟, 夫婦...失散長達半世紀後的重逄的滋味是如何的呢 !!!

我並沒有每天去追捧這齣電視劇的進展, 只是代朋友在網上找主題曲後才偶然開電視看看而已.  [撲蝶]告訴我有一場描述劇中兩兄弟在失散五十年後重逄的場口, 鄭少秋和焦晃的對手戲演繹得頗為感人,  可惜我已錯過了電視的播映時段, 所以嘗試在網上搜尋一下; 終於網上找到不少上載的片段, 但郤特別喜歡這個上載, 只因他採用了[失散五十年]這個字眼為標題.

 

 

除了在大小熒幕上的劇情裡去感受那份失散後重逄外, 你可曾親身感受過真實失散長達半世紀後重逄的場面呢 ???? 在我的記憶中, 想起了這幾個場面.... 

姐妹再聚

八年抗戰後中國大陸鄉間生活極為艱苦, 糧食不足, 我的外婆根本沒法可以養活餘下的三個子女(當時外公與大舅父已戰死), 她不希望全家人都餓死在家鄉, 就著兒女離開家園. 二舅父要肩負照顧母親的責任而選擇留守鄉間, 母親與姨母只有離鄉別井, 隨難民潮大伙兒徒步南下, 當時我母年僅十一歲, 而姨母只有八歲而已.   可惜當時逃亡的人實在太多了, 兩小姐妹在途中竟然失散了..... 後來母親終於很辛苦地在今天的大嶼山寶蓮寺落腳,   開始了她在香港新生的另一頁......

母親在港安定下來後, 每年都帶著食物及日用品, 大包小包地回鄉.... 亦不斷打聽姨母的消息, 可惜總是毫無結果.  輾轉三十多年後, 姨母很辛苦尋回鄉間的親人, 同時亦悉知母親到在港的地址.  原來當年姨母與我母我失散後, 跟著了另一群人到了澳門, 最後再被大馬的一個家庭收養了, 在橡膠園辛勸生活了一段長的日子...., 這對失散近四十年的姐妹重逄時仿如隔生, 相認當刻的場面相信是十分感人的, 只可惜那時候自己太年幼了, 不懂得是什麼一回事,  腦海僅存的餘像是兩個中年女人相擁痛哭了很長很長的時間, 在我的印象中母親是個極堅強的女性,  [哭泣]在她的人生字典裡是幾乎不存在的.

鶼鰈情深

故事的女角是我高中時代學的歷史老師, 她的名字實在太美了 -- [蝶] 一隻穿著彩裳的蝴蝶在空中飛舞, 所以至今仍將她的名字牢記在心中.  她個子不高而且略嫌瘦削, 樣子不算漂亮但郤極為秀氣, 最喜歡穿有蝴蝶花樣的旗袍上課.... 老師在五十多歲時才結緍, 婚後不多久就隨師丈移居美國了,  而師丈更是她失散了四十多年的初戀情人呢 !!    

老師告訴我們她出生在南京的豪門大戶, 有一位青梅竹馬的小情人, 有過一段難忘的戀情和一個不變的誓盟.  因為戰爭爆發, 那位小情人被徵入伍上前綫去保衛家園, 從此這對小情人就被迫分離.  其後老師隨家人逃難, 由南京不斷南下, 幾年後才輾轉在香港安定下來, 就是這樣不斷搬遷逃亡, 令使他們失去連絡, 和平後她不斷嘗試到軍部找那小情人的消息, 但總是撲空而回.  正是生死未卜....痴情的老師只有天天地等..等..等.. 原來師丈當年戰傷後逃往越南再潛走美國, 在美國初期生活極其艱苦, 兩餐不繼....十五年後安定下來了, 在美國透過紅十字會在中國大陸不停找尋老師一家的消息, 可是總是石沉大海.  師丈在美退休後週遊列國, 在一次旅程中途經香港, 像寫小說般, 竟讓他們在街上相遇....真的好浪漫....  我雖然沒有親眼目睹老師與師丈重逄那刻的場面, 不過從老師多年後覆述時仍帶淚光及甜蜜的樣子, 我想那一刻一定十分十分震撼.

父子重逢

中國人真命苦, 來了一個八年抗戰還不夠, 又再接一個[煮荳燃萁]的十年內戰, 國民黨在失勢後, 其軍政官員都紛紛攜同家眷財產捨棄中園大陸, 追隨蔣公遠走台灣.  故事的主人家翁 - 父親(我這個後輩是稱呼他[爺爺], 那當然他的夫人就是[奶奶])是當時國民黨軍政部的一名大員, 當年他與他的家眷就是乘坐最後一班由上海飛往台灣的專機離開中國.  只是爺爺當年只帶著姨太太及她的兩名子女離開中國, 而髮妻與她的三名子女則來不及上機而遺留在上海.  爺爺的第三位公子(也是家中的幼子), 在台灣出生, 是位留學德國的機械工程師.  他與他的同母兄姐是幸福的一群, 有健全而富裕的家庭, 有良好的教育, 加上爺爺在八十年代在台灣仍是官員, 所以他們家在台灣萛是顯赫有名的大戶.  三公子是我的老闆, 而大公子的長子是我的好朋友,  因為工作, 進修......等原因,  有好幾年我都穿插在港台兩邊, 一年有一半的日子是住在台灣的. 小奶奶一家在台灣越幸福, 爺爺越覺得對不起留在故鄉的大奶奶及三名子女,  讓她/他們在國內受盡了困苦, 在監視,  落後, 無助 及單親的因素下生活了四十多年....

那段日子中台仍未正式自由開放, 加上爺爺一家在台的身份相當敏感, 所以四十多年來連書信也不敢往來, 只是雙方都知道對方仍然存在, 為什麽會知道呢 ??? 因為在實際上, 中台有許多資料(也許應說成情報會合適點)是互通及從未間斷過的.  所以最後將兩家的消息牽在一起的重任就落在我這個香港人身上了, 我當上了[中台兩地的魚雁傳遞站].  在那段日子中, 爺爺與上海的大哥書信無間,,,,,,.  直至爺爺退休的那一年, 爺爺奶奶由台來了香港停留五天(因為爺爺退休前仍是有官階在身, 當時台灣政府是不容許官員以旅遊或探親身份來香港的),  另一方面三公子亦透過商務關係特別替上海的大哥辦理來港交流一個星期的批文, 好讓大哥從北京飛來香港與老爹會面.  一對濶別半世紀既似疏離郤是親切的父子, 相見一刻的場面, 至今仍刻印在我的心間....父子相擁良久, 大哥叩首向老父請安, 爺爺眼泛淚光, 大哥更激動地嚎啕大哭.... 

一個電視劇的片斷使我憶這一段段故事......沒有經過別離的痛悲, 不懂得珍惜相聚的可貴.  透識箇中真諦者, 定當會更懂得珍惜眼前人.

        

沒有留言: